《搜索者》是一部由约翰·福特执导,约翰·韦恩、杰弗里·亨特等主演的美国西部片。该片于1956年3月13日在北美上映。该片讲述了军人伊森在内战结束后返乡,发现家人惨死在印第安人的刀枪之下,伊森开始报仇的故事。
在一次印地安人的突袭中,仇恨一切印地安退伍老兵伊森·爱德华兹的哥嫂被杀,侄女也被掠走。于是,埃森在他哥哥的养子马丁的陪伴下,开始了搜寻侄女的艰难岁月。
伊森不惜耗时五年和花费千元赏金来寻找斯卡的下落,其表面理由是要救回被红番掳去的侄女黛比,实际上则是要将杀死心爱的嫂子的元凶碎尸万段以泄心头大恨。当伊森历经波折终于找到黛比,却惊愕地发现黛比已被印第安人同化,变成“非我族类”时,他的直觉反应是“把她杀掉”。马丁挺身拯救了黛比。
伊森骑马追赶黛比,来到了山洞之前,伊森用双手举起黛比,彷佛像多年前举起心爱的小侄女。此时,“爱”终于取代了“恨”,伊森良心发现,唤起了他对乡土家园的眷恋。于是,他把黛比拥入怀中,对她说:“黛比,我们回家 。”
约翰·韦恩最棒的影片之一,导演不仅呈现出标榜西部片浩瀚无垠的沙漠景致、冒险精神,更对当时种族间冲突的面貌,做了深刻的描绘。这部影片被誉为西部片历史上最好的影片。在影片中,创作出最复杂、最具批判性与深刻寓意的西部和西部英雄素描。
让西部片真正从窠臼中走出来,赋予其现代意义的,是1956年的这部《搜索者》。该片一改过去西部片中印第安人与白人的黑白对立,开始将印第安人视作可以与白人社会和谐共生、交流对话的民族。福特和韦恩搭档的又一部经典西部片,影片结构简单,但有一种神秘的魅力,韦恩扮演的主人公并不是传统西部片的白人英雄,反而是一个问题多多的流浪汉。影片重新质疑了美国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传统的对立关系,这对于已有六十年历史的西部片是一个惊人的突破。
(70/10)50年代的西部片,已经开始有些类型反思的元素,但约翰·福特在传统西部片确立的类型元素依旧存在。白人视角下的种族对抗,依然是关于正义与**,被印第安人掳走的白人小女孩作为整个剧情的线索,穿插着爱情线,加上时不时的插科打诨,精彩的骑马枪战,象征意义的首尾门框构图,可看性很足。但约翰·福特依旧没有从传统的民族观中跳脱出来,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冲突依旧不可调节,深层次的文化因素,种族性的隔阂还是停留在偏见和浅显的表层,小女孩的“同化”与“转换”几乎是几个镜头带过,一种被动的、没有自我意识的存在,像一个“物品”一样,抢来抢去,最终物归原主,什么都没有改变。
门框取景,洞口构图,剪影的使用,摄影极出色,英雄最终落寂;但依旧还是有时代的局限性,而且大悲与大喜的剧情交叉着行进,有点抽风式的感觉。
1.不断的追赶,有仇必报,那是他们的信念。2.“队长你受伤了?中弹还是中箭?”队长回答:“都不是。”我就笑了。3.夕阳西下,策马奔腾,狂沙迭起,硬汉来袭。
That'll be the day~~~这类分析价值远大于欣赏价值的高端货还是留给影评家们“阐释”去吧。后来的Debbie居然真是娜塔莉伍德啊........
约翰·韦恩取代德尼罗成为我心中第一条好汉,当他出现时伊斯特伍德也不能被成为西部之魂,他自然进出胶片,身材魁梧,不善言辞、目标坚定,绝不抱怨,当别人说肉麻话时他一准闪开,有想法就去干,用嘴角表达对人看法,晚上把没脱脏靴子的脚往床边一搭,卷只纸烟,仿佛能听见心里骂“北方佬倒越来越多了
在这个喜剧的背景下,我真的被这部电影的主题搞晕了,是想拍韦恩一个人的电影,漂泊的西部孤胆侠,还是要拍一个思考种族矛盾的片。两方面都不怎么鲜明。不能回家的漂泊用门来表现,种族矛盾是本片主要基调,但通篇的笑点让我茫然了。就当摄影教科书吧!
7。约翰福特的西部片总是有白人至上的感觉,虽然历史是这样,真正的西部史就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,不过看杀强盗总比杀印第安土著来的舒服。
南北战争后的故事,南方白人立场,对北方嘲讽、视印第安人为野蛮但同时也描绘了文明融合(贸易)的情形。永远孤独的伊森,有着印第安血统的马丁。那种裸露的黄土山岩,马匹奔跑时带起的烟尘,几场对峙枪战都很典型。虽然依然站在白人视角,但对共通的人性已有了自觉。黛比的结局颇有意味、惶恐的眼神。
三星半。西部片中脸谱化的人物与优美风景同在。尽管英雄人物变得复杂,加入种族主义的辩驳与反思,仍旧无法更好的解释人物从恨到接受的过程。不同的人物更多作为对立参照物存在。
主要是看奇观。所谓的孤胆英雄,基本等于西部白人男性英雄主义,小女孩的设置和一个玩偶没两样,把文明和野蛮的竞争讲述成单纯的复仇史。门框取景、男人归来的镜头重复多次,叙事结构和价值观都相当封闭。